

- 2020年寶利特碳足跡自核算及溫室氣體排放自核算報告報告
- 2020年度社會責任報告
- 福建寶利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清潔生產環境信息公示
- 防患未然,知防消防,共建和諧 ——記福建寶利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消防演練
- 山西省僑聯黨組書記、主席王維卿一行蒞臨寶利特調研指導
- 寶利特召開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對“3•21”爆炸事故重要指示精神 和全省安全生產緊急會議精神及市委貫徹落實情況
- 2018年寶利特碳足跡自核算及溫室氣體排放自核算報告報告
- 福建寶利特成功舉辦2019年迎新晚宴
- 福建寶利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隆重召開2018年度總結表彰大會
- 2018年企業文體活動正式拉開序幕
- 2017年1~6月皮革行業利潤總額完成情況分析
- 上半年福建省外貿進出口同比增長16.4%
- 福建品牌海絲行活動今年開局良好
- 服裝制作工等4類紡織服裝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取消
- 專家解讀2016年6月制造業和非制造業PMI
- 2016中國•浙江皮革產業發展論壇順利召開
- 政策推進:紡織鞋服行業提升價值鏈
- 植物皮革上市
- 海寧制革產業聯盟標準助推產業循環經濟發展提升
- 中國皮革行業發展的三大趨勢


新聞關注
工業經濟過時嗎 |
發布者:bluesky 發布時間:2015-9-21 14:30:02 閱讀:4185次 字體大?。?大 中 小 |
來源:徐飄飄供稿 第五十八期《寶利特》期刊 企業論壇 原標題: 工業經濟已過時的看法很危險 本文整理自作者在首屆中國制造2025高峰論壇暨發現中國制造最佳品質評選上的演講,原載于新華網,本文作者劉世錦:教授、研究員、博導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。 一些人認為中國經濟已經超越了工業經濟時代,正在進入服務經濟時代。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,但它往往包含有或明或暗的一種情緒——工業經濟已經“過時”或“不行”了。這種看法不但不對,而且相當危險。 一個國家真正的競爭力是什么? 一國競爭力的基礎是制造業。過去五年間,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在逐步放緩,正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,與此同時,中國的經濟結構也正在發生具有歷史意義的重要轉變,其中一個重要的變化就是從2013年開始,服務業的比重首次超過制造業,現在中國服務業的比重已經占到GDP的將近一半。 在這種情況下,一些人認為中國經濟已經超越了工業經濟時代,正在進入服務經濟時代。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,但它往往包含有或明或暗的一種情緒——工業經濟已經“過時”或“不行”了。這種看法不但不對,而且相當危險。 一個國家真正的競爭力還是在于制造業,盡管現在服務業的比重已經超過了制造業。從整體上來講,一個國家的服務業生產率要低于制造業,而中國的服務業里,發達服務業和不發達服務業之間還存在不小的差距。 其中比較發達的可能是飯店和酒店行業,欠發達的則是生產性的服務業,如研發、物流、金融、信息服務、會計統計、律師服務等。生產性的服務業大部分是為制造業服務的,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存在于制造企業內部,后來得到了發展,就作為外包或第三方服務。這一類產業在中國比較落后,同時缺口也最大,在發達國家,這類服務業一般占整個服務業的30%左右,但我國目前只有15%左右。所以,我國下一步發展服務業的重點就在于此。 生產性的服務業是為制造業轉型升級服務的,它的發展取決于制造業本身的轉型升級成不成功。兩者之間是皮和毛的關系,“皮之不存,毛將焉附”。我們必須明確確定“制造立國”的觀念,因為全球范圍內的其他國家已經有了太多教訓。 美國和日本過去的工業化水平較高,后來把走向成熟的制造業轉移到了發展中國家,現在遇到了產業空心化的問題,最近也提出了“制造業的回歸”。作為一個后發經濟體,中國應該吸取經驗教訓,千萬不要走到制造業衰落或空心化的路上去,否則將導致中國產業競爭力的下降。 升級不是愿不愿意的問題,而是不升不行 在過去很多年中,我國的制造業還處在一個數量擴張的階段,只要進入這個行業,只要搞了生產,產品就能夠賣得出去,哪怕品質差一點,因為當時要解決的是“從無到有”的問題,企業只要有了產品就能賺錢,就能夠活下去。 但是,最近幾年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,進入新常態,數量快速擴張的階段已經過去了。這幾年以來,我們的各個行業起伏很大,下降最快的是重工業,比如煤炭、鋼鐵、鐵礦石、石油、石化建材等;有一部分產業比較穩定,比如日用品產業;還有一些產業有較快的增長速度和潛力,比如制藥和IT業。但總的來說,所有行業增長的高峰期都已經過去了,經過大洗牌,已經出現一定程度的產能過剩。 舉個例子,比如汽車行業,之前中國汽車產量領先的地方是吉林、上海和廣東等,但今年1~5月份,汽車產量排名第一的是重慶,第二是廣汽,而原本幾個著名的地區已經排在第四、第五甚至更往后的位置。汽車行業正在發生重要分化,最后一定有一些企業會出局。 對于所謂的“減速效應”,我有一個形象的比喻:在同一條高速公路上,原本允許的時速在160、180甚至200邁,現在減到了80、60甚至40邁,如果過去的單位時間里能通過100輛車,現在也許就只能通過60輛甚至更少。當數量快速擴張的階段過去以后,中國一定會進入行業調整重組的“大洗牌”,競爭力較弱的企業就會出局。 大家都喜歡高速增長時期,因為那時候日子都很好過,很多企業都可以馬馬虎虎地被稱為好企業;而現在到了調整期,一些行業實際上處于衰落和收縮階段,甚至在進行劇烈的兼并和重組,這個時候才能真正地看出好企業——能夠在這時候活下來,才是真正的好企業。 產業轉型升級已經講了很多年卻進展較慢,現在到了不講不行的時候,因為形勢所迫?,F在再不兼并重組,再不轉型升級,最后是活不下去的。競爭力比較強的企業,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,有很好的產品品質,這不是花幾天功夫就能在短期之內嶄露頭角,而是需要持續的努力?,F在已經到了這個階段,升級不是自己愿意不愿意的問題,而是不升不行的問題,想活下來就必須要升級,而首先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就是產品的品質。 制造業需要“精耕細作” 制造業升級有兩條路,一是創新,二是精耕,也就是精耕細作。以前沒有的東西現在有了,從無到有,這叫創新。最近經常聽到“創新規劃”的說法,我是心存疑問的:規劃的東西叫創新嗎?創新可以規劃嗎?比如規劃三年之內要搞出一個什么樣的東西,也許今天晚上就想出來了,也許三年、六年甚至九年以后還沒有想出來,那怎么辦? 創新具有高度不確定性,它是不可規劃的,我們能做的只是提供可能推動創新的環境,比如有效保護知識產權的機制、股權激勵和較好的技術來源等。我們知道的只是可能有利于創新的環境,但最后創新成果到底什么時候能出來,誰也不知道。 多年前我曾經問過一個制造企業的負責人,我們的制造業到底差在什么地方。當時的裝備都是從美國、德國、瑞士包括日本等地引進的,為什么咱們自己不能整出一個東西呢?到底差在什么地方呢?他說我們這么多年進步很大,也努力了,但是就差一點點總是趕不上去。 我再追問怎么才能有所趕超,他說這就費勁了,很多事情需要多年持之以恒地積累經驗,還需要收集數據,咱們一些汽車廠都有研發中心,設備裝備水平也相當高,之所以和跨國公司比起來差距還很大,就是差在試驗數據上。 這些需要靜下心來,想想怎么才能把活做細,精耕細作。過去我們總是廣種薄收、遍地開花,現在需要把精耕細作的功夫練一下。從這個角度來講,我們特別需要倡導的制造業的文化應該有這些關鍵詞——專注、認真、精制、持續等。這些東西聽起來很平淡,但又都是我們最缺乏的東西。 過去幾十年來機會很多,外面的誘惑也很多,大家心都很浮躁,靜不下來。一個企業原本是做制造業的,看到搞房地產那么賺錢,一個項目就比造十幾年的產品收入都多,于是就忍耐不住去搞房地產;再過一陣子看股市很賺錢,又去炒股票?,F在房地產的高峰期已經過去,炒股的心應該也靜下來了,希望各企業由喧囂回歸平靜,干一點自己的本業。 從制造業的角度講,我們還能干一些具體的事情。一些制造業基礎比較好的城市,原本有不錯的制造業工廠,還有一些能工巧匠和老師傅,他們很想發揮自己的作用,但是工資很低,沒有地位,也沒有人重視,能不能從這里下點功夫?比如在某個企業里表彰技能標兵、模范,為這十個或二十個人增加一定的收入,給予光榮的稱號來鼓勵一下。此外,還要注意技術工人的培養和技工的培訓等,如果哪個地方確實搞得比較好,也可以重點宣傳一下。 精耕細作就是把原來的活做細,以前是從無到有,現在是從粗到精,好好表揚在這方面下了功夫的地方、企業和個人,盡量地創造一種氛圍,這就是制造業文化。 “互聯網+”和“+互聯網”,有什么區別嗎? 制造業升級一個重要的領域就是互聯網+制造業。有人問,到底是互聯網+制造業,還是制造業+互聯網?在我看來這沒有區別,無非就是兩者合在一起。 互聯網解決的主要是信息的問題,以前是信息不對稱,做生意時一方知道的另一方不知道,這樣的不公平交易就可能會造成信息弱勢的那一方吃虧。而網購的發展也是有代價的,北京的商場人最多的是五層和地下一層,都是吃飯的樓層,中間的幾層往往顧客沒有營業員多,這些行業受到了很大的沖擊。 過去顧客去商場,主要是看這個東西是什么樣子,但現在在網上也可以看,如果滿意就直接下單了。當然,商場也有自己的作用,比如實地體驗,這是網上很難有的,但原本很多屬于信息的功能現在已經從商場里分離出來了。 制造業企業中相當多的功能是信息的積累,將來也可以分離出來,比如在北京就能遙控在新疆、內蒙的某一個作業的流程??偟膩碚f,我認為互聯網和制造業的結合潛力極大,會成為整個“互聯網+”的重頭戲。 中國在這方面很有優勢,第一是互聯網技術趨于成熟,正處于互聯網發展的“風口”上;第二是正處于產業洗牌的時期;第三是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場,各種商業模式在中國是最容易成功的。擁有將近14億的人口,這是全世界互聯網業都夢寐以求的環境,我們完全有條件和可能做到最好,一定會出現一些領先的互聯網行業和企業。如果做不到這一點,那一定是有問題,而且不是別人的問題,肯定是我們自己的問題。 升級的制造業需要升級的融資模式 我們要加快改革,形成與制造業升級相適應的融資模式。過去30多年經濟高速增長,發展化工業、重工業、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,與原本以銀行為主的融資體系還能互相適應,但現在要有所創新。創新是試錯的過程,可能會有90%以上的人是失敗者,讓銀行去提供資金可能嗎?總是講融資難、融資貴,但確實也不完全是銀行的覺悟問題,而需要轉換整個融資方式,能夠與創新搭配的應該是風險投資。 在這一輪經濟放緩的過程中,相當多的企業受到了很大的壓力,中國目前的企業負債率在全球來講都是相當高的,中國現代企業下一步的金融風險壓力會很大,一定要有所準備。中國的企業融資結構,過去大量的是外部融資(債權融資)的方式,當企業處在調整期和下降期,這種方式就會讓企業受到更大的壓力,這種融資結構必須要改變。 制造業要轉型升級,要增加股權投資的比重,這就要求整個融資結構有一個相當大幅度的調整,需要我們進一步發展資本市場。一個穩定、健康發展的股市,能夠為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提供穩定、可靠而可持續的資金支持。
寶利特微信公眾號:cnpolytech |
下一篇:感恩助力企業成長